其他內容太長了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慢慢看完,
僅對以下兩句話評論
版主也不認同高費用率的主動型基金
最後,想要獲得「幾無風險」的「本金+利息」的收益,
美國公債恐怕仍是「固定收益者」不得已的選擇。
版主:
為何?
還真不知道李小姐做此建議時
是否知道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?
最新的殖利率資料
看來還比當時撰寫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一文時還降低了一點
公債期 | 1月 | 3月 | 6月 | 1年 | 2年 | 3年 | 5年 | 7年 | 10年 | 20年 | 30年 |
08/07/15 | 0.03 | 0.06 | 0.23 | 0.38 | 0.73 | 1.08 | 1.59 | 1.93 | 2.18 | 2.52 | 2.83 |
08/06/15 | 0.04 | 0.04 | 0.20 | 0.35 | 0.71 | 1.08 | 1.62 | 1.98 | 2.23 | 2.59 | 2.90 |
08/05/15 | 0.05 | 0.08 | 0.19 | 0.38 | 0.73 | 1.10 | 1.65 | 2.02 | 2.28 | 2.64 | 2.94 |
08/04/15 | 0.05 | 0.08 | 0.18 | 0.37 | 0.74 | 1.08 | 1.60 | 1.97 | 2.23 | 2.59 | 2.90 |
08/03/15 | 0.03 | 0.08 | 0.17 | 0.33 | 0.68 | 0.99 | 1.52 | 1.89 | 2.16 | 2.55 | 2.86 |
最新的2015/8/7資料,
3年單利1.08% (比台幣定存還低)
5年單利1.59% (跟台幣定存差不多)
7年單利1.93% (比台幣儲蓄險還低)
30年單利2.83%
(美金儲蓄險7年IRR>3%,更勝30年美國政府債券)
美國政府債券尚未計算來回兩次的匯費,以及手續費,
計入投資費用後,報酬率就更低
(美金儲蓄險透過合作銀行匯款,免匯費,
7年IRR>3%已經扣除所有費用)
銀行也會倒閉,
若是要吹毛求疵,世界上就不存在無風險的工具
以一般人認為銀行定存無風險的標準來看,
保險公司資本適足率要求比銀行更高,
又受到保險安定基金保障
而利率明顯更勝美國政府公債,
就算反對儲蓄險好了,
有一般投資人願意為了
單利1.59%(五年), 1.93%(七年)
捨台幣定存,就美國政府債券?
先付匯費,手續費,現買現虧損,
也快吃光所剩不多的利差
再承擔美國QE政策,
瘋狂印鈔,無限貶值的匯率風險
投資人,您有別的選擇!
不用這麼不得已
利率比儲蓄險還低的美國政府公債,
是「固定收益者」不得已的選擇
利率更高的儲蓄險卻有
無法擊敗通膨的風險,
更有定存利率升破儲蓄險利率的風險
這不是對儲蓄險的偏見,那是什麼?
李雪雯/「投資美國」的新議題
2015-08-06 11:22:13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
上星期,參加了一場富蘭克林投顧所舉辦的美股基金記者會。會中,根據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機會基金經理人,也是股票團隊機構投資組合經理的葛蘭.包爾(Grant Bowers)的說法,在溫和經濟成長、低通膨和低利率環境,以及隨著就業市場持續改善、個人所得成長料將帶動消費者增加支出,且「消費佔美國GDP比重約2/3」之下,消費回升將挹注美國經濟成長動能。
常看此專欄的讀者,應該都知道筆者向來就「長期看好美國的相關投資」。所以,一直很仔細留意相關專家的意見與訊息。只不過,單從基金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,選股策略與標的是其最大的競爭力與獲利來源。也就絕對不會輕易對外透露目前已減碼,或者加碼哪些個股。
所以,民眾除了直接選擇這類「主動式基金」,直接享有經理人挑選標的的績效表現之外,也或許可以從基金經理人的「看好產業」中,幫自己釐清一些好用的投資方向與選股標準。
猶記得6月初時,財星雜誌(Fortune)公布2015年全美500大企業排名,沃爾瑪百貨連續3年拔得頭籌,蘋果則是獲利最佳企業,排名進步最多的則是臉書。沃爾瑪百貨以去年營收4,856億美元,稱冠全美各大企業。
然而就在7月22日,蘋果公布了上季財報,實際營收496億美元,季減14.5%,年增率32.5%,優於原先財測預估460至480億美元,但低於市場預期(財報公布前市場預期應該有510億美元)之後,便引發蘋果股價連續下跌多日…。
除了蘋果股價由高檔走低之外,美國三大指數的表現,容或在有小反彈之下,也都呈現出「由高檔下跌,並走入空頭」的趨勢,且看空美國(特別是美股)的分析師們並不少。
例如媒體就引述MarketWatch專欄作家赫伯特(MARK HULBERT)的說法表示,鑒於過去十年推動美國企業利潤增長的幾大動力都將消失,且估值已經偏高,再考慮到美國經濟實質上的疲軟,美股未來十年的年平均真實回報率估計只有3.5%,而加上通貨膨脹的名義回報率也不過5.3%。
儘管如此,個人其實並沒有像MARK HULBERT這樣的悲觀。因為首先,以「年均回報3.5%」的水準,放眼全球各國,恐怕沒有其他更高且風險相對較低的標的了吧!
其次,要能列入「投資美國口袋名單」的標準,「內需」將會是最重要的關鍵字。在未來短、中期之內,一國GDP要能繳出可讓投資人青睞的漂亮數字,舊有的「出口大幅成長」指標,會被「強勁內需消費」給取代。簡單來說,哪個國家的「內需市場龐大與消費強勁」,也才是值得投資人優先選擇的標的。
事實上,正如同Grant Bowers所言「消費佔美國GDP比重約2/3」之下,當全球其他國家正受到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、海外消費需求大幅減低之際,像美國這樣「平均有錢人口眾多」的國家,經濟成長還能靠大量的「內需」而拉抬。
再者,除了內需條件之外,國內投資也是一大觀察指標。以美國為例,自從中國與美國在1970年代恢復貿易往來之後,美國對中國一直處於「貿易逆差」的情況。每一年,美國都從中國購買約數十億美元的電子、服飾與其他商品。
然而,近年因為本土製造、生產成本高,而紛紛移往海外(特別是中國大陸)的一些產業,也因為中國大陸人力成本10年漲三倍,而又移回美國。如此一來,既可帶動「國內投資」、降低出口、拉高出口金額,以提高經濟成長,也同時藉由「促進失業率降低」、「提高國內消費」的做法,進一步推升美國的經濟成長(GDP)數字。
第四,類股名詞雖然相同,但「內涵」卻完全不同。例如對於美國未來十年的投資趨勢,Grant Bowers看好的是「醫療+科技」兩大創新產業,還有,就是受惠於美國民間消費成長的耐久性消費財類股。
個人大體上贊同Grant Bowers的選股方向,但想在此進一步提醒其核心重點是:儘管同屬「科技」類股,這裡的科技類股,已經不再是股價已高、以蘋果這類生產硬體等標的。
取而代之的「看好」標的,則將會是網路、軟體、雲端運算、資訊安全領域等,不會因為中國大陸或全球消費需求減緩,而使得業績、獲利大受影響的新興科技股。至於健康醫療類股方面,也許也並不只會侷限在傳統一般人熟知的製藥與生技領域,而是像健康醫療相關服務、設備與診斷等企業…等。
再以消費類股為例,美國人的消費態度,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轉變。例如擁有「金字拱門」招牌的麥當勞,以及近幾年一直是美國人購物首選的沃爾瑪百貨(Wall Mart),業績都因為不再受消費者青睞而業績下跌…。以上這些,也是自行挑選股票的投資人,必須特別留意的細微差異訊息才是。
最後,想要獲得「幾無風險」的「本金+利息」的收益,美國公債恐怕仍是「固定收益者」不得已的選擇。雖然美國聯準會不斷地宣稱要「加息」,且升息將不利於債券價格的上漲。
但在目前全世界金融市場都在歷經大幅波動,並極有可能引發另一波金融超完美風暴之際,相信除了美國公債能提供較為安穩的避風港保護之外,似乎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。
總的來說,儘管投資美國是在可見的未來,最為明確的標的與方向。但是隨著時間與產業競爭與變化的發展,整個投資內涵與議題,也必須能夠做到「與時俱進」(但以上不論股票或債券的投資,一定是「跌得夠深」,或是升息、債券價格大跌之後才能進場)。如此一來,投資人才能夠享有正確資產配置之後的豐碩果實!
相關連結:
點此免費註冊:
http://tw.gigacircle.com/makemoney.html?r=71890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