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不只「半吊子」的保險業務員很多,
「半吊子」的”偽”專家跟正義魔人也很多,
其他點我沒有太大的意見,
紅色字體為版主(AMDHammer)意見
第二~三點、
事實上,終身壽險絕對需要,因為它是為了「身後事」而準備。
除非要辦一場超級豪華的告別式,否則保障設定在50-100萬元即可。
版主的終身壽險一律減額繳清,
等於沒有任何終身壽險,
身後事?年輕時有定期壽險,
年紀大時又有儲蓄險,ETF等資產,
何須昂貴的終身壽險來做身後事?
第七點、事實上,銀行定存年年會變,
但一張保單的年化報酬率卻是固定不動的。
假設市場利率逐漸走高,
保戶也同樣損失掉「可以獲得更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」。
因此,在「市場利率可能走高」的前提下,
目前年化報酬率高於銀行定存的儲蓄險,
不能說是「買到賺到」。
李小姐連”利率變動型”年金險都沒有聽過?
何來的儲蓄險年化報酬率是固定不動的?
新台幣定存利率走勢(儲蓄險vs定存IRR大PK,定存的風險)_150705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記住,你(妳)才是投資理財成敗的主人!
這些文章都可以看到儲蓄險大獲全勝,
不論升降息,定存都潰不成軍,
甚至一度利率僅有儲蓄險的1/3
(究竟誰才有利率風險?)
連版主買過最弱的一張儲蓄險,
國寶人壽,年年調降宣告利率的利變年金險,
就算用調降後最低的宣告利率去算,依然擊敗定存
升息只能勉強追上三年以下的短年期利變年金險,
但利變年金險又隨市場升息提高宣告利率,
市場利率永遠被甩在後頭,
六年期儲蓄險,則因為升息幅度太小,
就算宣告利率不變,
市場利率卻從沒能接近過(連”接近”都沒有)儲蓄險利率
升息升破儲蓄險利率無異於癡人說夢
我鼓勵年輕人要「及早投資」,而且不該把投資的錢,
放在儲蓄險等低投報率的商品上。
所以,如果你手邊有些小錢,
想快點累積財富,又想買個基本保障,
投資型保單是一個很好用的商品。
這篇就更讓人無言了,
版主已經在上篇文章中破解,
儲蓄為投資之母,沒有最基本的一點儲蓄,何來投資?
因為本金太少,只能勉強接受投資型保單這樣的問題商品?
錯誤的投資不如儲蓄,
何謂錯誤的投資?
扣150%附加費用的變額萬能壽險屬之,
內扣總開銷比例>2%的高費用率基金亦屬之
殖利率連台幣儲蓄險都不如的美國政府債券也可能屬之
想要獲得「幾無風險」的「本金+利息」的收益,
美國公債恐怕仍是「固定收益者」不得已的選擇。
雖然美國聯準會不斷地宣稱要「加息」,
且升息將不利於債券價格的上漲。
但在目前全世界金融市場都在歷經大幅波動,
並極有可能引發另一波金融超完美風暴之際,
相信除了美國公債能提供較為安穩的避風港保護之外,
似乎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
李女士不知道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
比台幣儲蓄險還不如嗎?
更遑論美金儲蓄險
叫人別把錢放在儲蓄險等低報酬率的商品,
卻建議放在報酬率更低
還需要承擔匯率風險的美國政府公債?
真是神邏輯
安全性?
若您認為您在銀行的定存零風險,
保險公司資本適足率要求比銀行更高,
又有保險安定基金保障,
儲蓄險您該認為跟定存同等安全
我是有錢人-迷思295》別讓不懂保險的業務員騙了你
2011-01-18 Web only 作者:李雪雯
保險費七月起漲,逾四百張保單將下架,
保單「停售效應」持續發酵,醫療險業績暴衝四倍。
有不少保險業務員抱怨:市場上有許多「半吊子」的保險業務員,
打著壽險或理財顧問的招牌,卻帶給保戶許多錯誤的投保觀念。
上個星期,在參加完中廣韻芬姐的節目,
對台灣保險市場商品銷售的回顧與前瞻之後,
就接到一位許久不見的資深壽險顧問的電話。
電話中,他向筆者抱怨市場上有許多「半吊子」的保險業務員,
儘管打著壽險或理財顧問的招牌,
卻帶給保戶許多錯誤的投保觀念。
也因為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深植保戶的心裡,
所以他常需要花很大的功夫與精神,向保戶解釋再三。
經過整理,他認為實際上根本不懂保險的業務員,
最常給保戶的誤導如下:
一、意外險保費最低,所以要節省保費,就只要買意外險就可以了→
其實,民眾不能只買意外險的最主要原因在於:
因為意外而導致身故的比率非常低。
儘管依照「國人十大死因」的調查統計資料來看,
「事故傷害」雖然位居第六大,
但是從「每10萬人口死亡率」來看,也不過是31.9人。
這個數字與所有死亡原因(絕大多數是癌症、
心血管、肺炎、糖尿病等「疾病」)
的「每10萬人口死亡率616.3人」數據相比,機率仍然非常小。
也就是說:在每20名身故人口中,
大約只有1人是因為「意外事故」而身故。
正因為發生機率不如一般疾病,所以民眾就不能只買
「保障範圍僅限於意外身故或全殘」的意外傷害險,
而完全不買或是只買很低保障的
「一般壽險(保障範圍為「因為疾病或意外所導致的身故或全殘」)」。
二、你需要的保障這麼多,保費已經減無可減→
事實上在保額固定之下,還是有許多方法可以降低保費支出。
舉例來說,相同的保額,不需要全數購買終身壽險
(終身壽險的功能在於「為身後事做打算」。
所以,除非要辦一場超級豪華的告別式,
否則保障設定在50-100萬元即可。
此外,終身壽險的另一個功用在於「附加其他低保費,高保障的附約」),
可以用定期壽險附約,在家庭責任最重的階段
(特別是從子女出生到大學畢業的這段期間)內,
用較低的保費,拉高壽險保障。
舉例來說,同樣性別、年齡及保額的20年期定期壽險年繳保費,
大約是終身壽險的1/10,假設換成定期壽險附約,
保費還可以比定期壽險主約便宜1/10。
假設保戶能善用不同保險的特性及功用,
應該是可以用最低的預算,買到最高且最適用的保障。
三、由於保障終身需要,所以一定要買終身型的保險→
事實上,終身壽險絕對需要,因為它是為了「身後事」而準備。
只不過,保戶也不必買太多終身壽險,只要買到最基本的額度
(例如身後事的金額,以及足夠加掛其他附約的基本保額)即可。
至於其他健康險,在「預算不高」的前提之下,
首先應該考慮的是「保證續保」的健康險附約,之後再陸續加買及「補強」。
四、人生有許多風險,所以必須靠保險來「補強」→
事實上,保險只能部分移轉風險,不一定能100%將風險移轉。
想要將風險全部轉移的結果,不是保費太貴,就是根本沒有這種保單。
也有許多保險業務員會這麼跟保戶說:
萬事莫如保險急,個人或家庭投資理財應該先顧好「風險」這一塊,
才能再談其他積極性投資。
當然,保險在人生投資理財過程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,
但是在人的一生中,還有許多理財目標必須達成。
既然還有其他理財大事與保險同等重要,
自然也不能把所有金額,都投入在保險之上。
事實上,買保險的首要原則是:
以可用預算為前提,買到能力所及的最高保障,
而不是將所有收入都拿去買足最高的保障,
然後讓其他理財目標都無法達成。
因為之前曾經提過,保險金額不可能一次購足,
總是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責任高低而做調整。
所以在理論上,投保金額應該與個人及家庭的責任負擔同額;
但實務上,決定最後保額的最大關鍵在於「個人及家庭預算多寡」。
如果一般民眾無法認清這一點,
就有可能因為「分不清事情輕重緩急」,
而忽略了人生中其他更重要的理財目標。
五、醫療險隨時都會用到,所以應該先買;
至於死亡及全殘保障,
現階段發生機率比較小,等行有餘力再買→
事實上,除非是很有錢的人,
可以完全不必在乎醫療及身故、全殘的風險,
否則,越是收入少的人,
越是應該先從身故、全殘保障開始買起,
一方面是這部分的風險金額較高,
另一方面則是這類保單的保費較低,
可以發揮「用極少的保費,買到最大金額的保障」。
六、外幣保單預定利率高於台幣保單,
所以買外幣保單才比較能「賺錢」→
首先,預定利率絕不等於年複利投資報酬率。
所以,如果保險業務員這樣跟保戶說,
那就代表他是個完全不懂保險專業的掮客。
透過這樣的壽險顧問幫忙打點保險事務,
未來「不保險」的風險肯定大得多。
其次,外幣保單預定利率高於台幣保單沒錯,
但是,外幣保單也多了一個「匯損」的風險。
所以,沒有外幣需求的保戶,
不必隨著業務員的話術起舞,趕流行搶買外幣保單。
七、儲蓄險的年複利報酬高於銀行定存,
所以絕對是「買到賺到」→
事實上,銀行定存年年會變,
但一張保單的年化報酬率卻是固定不動的。
假設市場利率逐漸走高,
保戶也同樣損失掉「可以獲得更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」。
因此,在「市場利率可能走高」的前提下,
目前年化報酬率高於銀行定存的儲蓄險,
不能說是「買到賺到」。
八、我們的健康險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障,給付項目優於其他保單→
這其中有四大迷思。首先是:
這世界根本沒有「所有保障都包括在內」的全方位保單;
其次是:要獲得最多的保障,保費就不會太便宜;
再者,保障項目雖然多,但保戶多數不會真正用到;
最後,有些保單雖然號稱「保障項目」多,
但實際給付的金額卻不見得比其他保單要多。
九、買還本型保單是用利息購買保障,
到期還可退還保費,不會浪費每一元保費→
首先,保險業務員沒有說的事實之一是:還本型的保單比純保障保單,
貴了大約有3-4倍左右。別懷疑,保戶繳的保費越高,
保險業務員所領到的佣金也就越高。
其次,如果想同時擁有一定的保障,以及較高的投資報酬率,
將保險與投資分開處理,才能夠將同樣一筆錢,發揮到最大的效果。
更重要的是:一般民眾應該要有
「買保險不是賺錢,而是適當地將風險移轉」的正確觀念,
才不會受到不專業的保險業務員的隨意左右。
十、購買增額型保單,可以順利打敗通貨膨脹→
這有兩大迷思,首先是其中的「增額」是指「保額增加的幅度」,
而不是做為部分提領依據的「解約金」,
更不是這張保單的「年複利報酬率」。
其次,增額型保單是指保戶在投保之後,
保額隨著契約條款上的約定,
每年以單利或複利的方式「遞增」。
但事實上,每一位保戶一生中的保額需求,
是在「子女出生到大學畢業」的這段期間最高,
等到子女長大之後,
家庭責任隨之降低,保額也應該跟著減少,
而不是像增額型保單那樣,逐年持續遞增。
總得來說,關於保險錯誤的觀念並不只有以上十項,
但是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在於:
如果保戶接受並認同這樣的錯誤迷思,
花錢、浪費保費還算事小,很可能達不到原先的預期目標。
筆者期望每一位理財大眾,都能夠善用不同保單的特性,
用最少的預算,買到最高且最適當的保障。
相關連結: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