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常會接到許多讀者的詢問問題,其中最普遍的就是「我可以投資什麼」或「妳會建議我投資哪一個標的」。甚至還會補上一句:「如果是妳,會選哪一個標的」?
也許是因為一般大眾常常受騙上當,不管是投資理財的領域,或是在面臨醫療問題之際,許多聰明的民眾都會用這句「如果是您,會怎麼做」或是「如果病患是您的家人,會怎麼做」?
表面上看起來,這樣的問句可以逼使回答者,使用與當事人站在同一陣線的「同理心」角度發言,而不是把當事人當做隨隨便便、事不關己的路人甲、路人乙看待,說出一套行銷辭令或是強力銷售對回答者有利益的標的。
然而筆者通常會直接拒絕讀者這樣的要求,因為個人認為,專家的最大用處,就只在於以下兩項:
首先,提供未來投資趨勢的方向及看法。也就是說,專家應該是扮演著未來投資市場趨勢與方向的正確分析者,以便投資人能夠選擇出正確的投資地區或產業。
其次,幫投資人分析各種投資工具的差異與優、缺點,以及最適合選擇的標的。例如各種投資理財工具,到底有哪些優、缺點?又適合不同投資屬性與理財經歷下的投資人?
接下來,投資理財大眾唯一該做的,就是根據自己的投資經歷與理財能力,選擇「適合自己」的投資工具或管道。因為首先,投資人才要負所有成敗之責。所有的投資理財結果,都是由各個投資人自行承擔,筆者完全沒有負任何的成敗之責。
其次,賣點才是決定賺賠的重要關鍵。筆者依法沒有「代客操盤」的任何權利,就算筆者提供個別投資標的的買進建議,也不可能隨時在投資人的身邊「隨時看時機『帶出場(賣出)』」。更重要的是:市場投資時間瞬息萬變,如果冒然推薦標的,很有可能會置投資人於萬劫不覆的地步。
再者,做功課是避免虧損的第一步。就算投資人沒有多少時間「天天盯盤」,但卻不能完全對自己所購買的東西「毫無概念」或「莫宰羊」。且一旦投資人認真收集資料及比對、至少也做了一點功課,就比較能夠避免投資虧損的命運。
實際以退休族群為例,或許讀者就能體會,為何筆者對這樣的問題常「難以回答」。對此,筆者通常都會提供「非常保守」或「保守」型的投資工具,例如債券(主要是公債,或是投資標的為公債或投資等級債券的債券型基金)或是銀行定存。
版主:
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(30年單利3.22%)
3年單利1% (比台幣定存還低)
5年單利1.7% (比台幣儲蓄險還低)
7年單利2.14% (勉強跟台幣儲蓄險一樣)
尚未計算來回兩次的匯費,手續費
計入手續費後,報酬率比台幣儲蓄險還不如,
還需承擔匯率風險
至於其他的投資標的,除非原本就是投資市場中的高手,否則,筆者都不會建議股票(包括股票型基金)這類「不保證獲利」,且會有一定「市場風險」的標的。
其理由就是:退休族群不管有沒有固定的「月退俸」,且隨時都可能有大筆金額支出(最主要是重大疾病或失能、失智時,所衍生的高額醫療開銷)之下,已經完全沒有任何「假設遇到虧損,可以長期投資以待回本」的選擇了。
甚至,就算不需要用這筆錢來支應退休後的每月支出,退休族群在選擇投資工具時,只有「同時獲得本金與利息」的唯一考量,還沒以資格說「只要能保住本金,利息虧掉了無所謂」。特別是當需要另外創造更多的「月退俸」之下,「銀行整存零付存款」恐怕才是這類退休族唯一能夠考慮的方式。
當然,會有很多的讀者,都會更進一步地追問筆者「儲蓄險可不可以買」呢?筆者對此的看法是:首先,儲蓄險有非常多種,許多目前市場上保險業務員在賣的,根本就不是「短天期還本(也就是六、七年或十年之後,保險公司給付一筆「滿期保險金」)的真正儲蓄險,而是「(增額還本)終身壽險」。
版主: 看來李小姐所謂的真正儲蓄險是指六,七年期養老險
至於前後者的最大差別在於:保戶購買前者,到期就可還本,保險公司可以把保險金直接匯入保戶的帳戶;但買後者的保戶,除非自己「自行解約」,否則,這筆錢理論上是由保戶的「身故受益人」來領取,而不能「自己享用」。
版主:前者與其說到期保險金直接匯入保戶帳戶,
不如說是到期”強迫”解約,
即使想要繼續存在保險公司也不行
後者李小姐自己就說法矛盾,
既然可以自行解約,又何來不能自己享用?
在IRR一樣的情況下,滿期可以給保戶自行選擇,
全部解約,部分解約,甚至不解約,
才是提供保戶比前者更高的彈性,
而不解約的話,是活存(利率0.2%)性質,大勝定存的利率,
正是優秀的活存/定存替代品
版上推薦許多利變年金險就屬後者
但就算是前者(還本儲蓄險),筆者其實並不建議退休族購買。因為首先,不是所有儲蓄險,其年複利報酬率都能打贏「銀行定儲利率」。
版主:李小姐一直叫讀者要自己做功課,
但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做過功課,
版上滿坑滿谷的躉繳養老險,躉繳利變年金險,
甚至躉繳壽險,
根據這麼多試算經驗,
要找到輸定存的躉繳儲蓄險還滿難的
究竟要找到贏定存的儲蓄險是有多難???
真的這麼難的話,麻煩李小姐,閱讀一下拙作:
其次,儲蓄險目前最短天期是六、七年,最普遍是十年。等於保戶資金一鎖就是六年到十年。
版主:
資金一鎖就是六年到十年?最普遍是十年?
這還是一張20年養老險,難道20年都沒辦法動用?
其實僅意指最長可以放20年,
各年度IRR如下:
年 1 2 3 4 5
IRR -5.7514% -0.3619% 1.2695% 2.1327% 2.6222%
年 6 7 8 9 10
IRR 2.8672% 3.0407% 3.1678% 3.2164% 3.2560%
僅有兩年內為負報酬
滿三年就有可以接受,
勝美金定存(0.8%)接近台幣定存的利率,
四年就勝台幣定存,約同台幣儲蓄險六年的利率
七年報酬率大勝同年期美國政府公債(單利2.14%)
這期間如果利率有任何變動(往上調高),
保戶除非「解約再購買新保單(但儲蓄險前幾年解約,完全拿不回100%的本金)」,
否則,都只能「乾瞪眼」的份。
版主:前幾年解約拿不回100%本金?
到底是一年? 二年? 還是五年? 六年?
為何要用”前幾年”這麼含糊的說法一語帶過?
李小姐該不會以為六年都負利率吧?
何來的資金一鎖就是六年到十年?
僅兩年內為負利率
更是僅有一年為負報酬,而且超低保費門檻1萬元新台幣
一萬元這種數字還需要討論一年的負報酬與流動性的話
儲蓄險確實不適合您,而您需要的也不是定存,
再者,就算是號稱「可以隨時調高宣告利率」的「利率變動型」保單,大部分也都利用「壓低預定利率」的障眼法,才能創造出較好看的增值回饋分享金。未來在市場利率走高時,能夠給保戶多少利率上的立極回饋,恐怕都還是未知數。
版主:
利變年金險/萬能壽險並沒有任何障眼法,
就是實實在在IRR勝定存,
這篇文章詳實記載,
(還是定存自己跳樓自殺的?)
定存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,利率降到僅儲蓄險1/3
之後谷底爬升,仍未能達到儲蓄險1/2,
第七年就算宣告利率降低到2.01%,
但此時早已不收提前解約費用,
是活存(利率0.2%)性質,
相對利差卻依然大勝定存40%
當時還有一年期與三年期的利變年金險,
也有附加費用0%的商品,宣告利率=IRR
文中的例子就是富邦的大利多跟心得意
隨市場升息年年都提高宣告利率
年年都擊敗定存
這篇文章則以中壽的
鑫好利多多萬能壽險(前4年有提前解約費用)為例,
四年IRR=1.83%
六年IRR=2.05%
而定存利率從谷底的1%開始回升
莫說破不了2%,連1.8%都沒碰到過,
就算宣告利率六年都原地踏步,
定存卻從沒能接近過儲蓄險利率
我也別再拿張張強打的儲蓄險為例了,
未免太欺負定存,完全不是對手
乾脆拿版主買過”最地雷,最垃圾”的儲蓄險為例好了,
已經倒閉國寶的利變年金險
(國泰人壽:保戶權益不受影響),
附加費用0.2% (前三年有提解約費用)
第一年宣告利率2.21%,
速算三年年化報酬率約為
2.21%-0.2%/3= 2.14%,
比起當時其他的同類商品,
六年才差不多能達到這個數字
這是當時偏高的水準
當然就不客氣地下手了
但第二年就調降宣告利率為2%
第三年再調降宣告利率為1.65%,
1.65%-0.2%/3= 1.58%
所以三年的年化報酬率在1.58%~2.14%之間,
一張年年調降宣告利率的利變年金險,
但調降後的IRR依然贏定存(而且滿三年是活存性質)
這張就是版主買過”最地雷,最垃圾”的一張儲蓄險
相較於定存利率在一年內降到儲蓄險的1/3
緩步走升,也不到儲蓄險的1/2,
與其期待央行升息,不如持有儲蓄險多幾年,
連”最地雷,最垃圾”的儲蓄險都能贏定存,
儲蓄險撐過短期的負利率,三年也有差不多的報酬率
六年已經在享受隨時解約不損失利息與本金的活存性質
大勝定存的利率
定存的人還是只能在旁邊乾瞪眼,
並搖旗吶喊幻想不可能升這麼多的升息
一直都以高估定存,低估儲蓄險的方式計算,
做一點功課的話,並不難知道儲蓄險與定存差距多少,
升息升破儲蓄險利率無異於癡人說夢
以上提到的這些商品,每一張都是版主親身買過,
李小姐可能壓根沒有買過儲蓄險,
也不知道定存利率走勢,
才會寫出這麼多謬誤的文章
並叫投資人做不切實際的升息幻夢
至於接下來,市場上有哪些符合條件的標的,以及各個標的間到底有哪些區別?都該由投資人自己收集資料及勤做功課。因為投資人必須清楚了解:自己才是這輩子投資理財成敗的主人!
這裡倒是說得沒錯,
版主或李小姐都沒辦法為您的投資成敗負責,
下次遇到這些自詡為”專家”的評論,
專家? 專門害人家?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