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好的開始 才是投資成功的一半

加入好友
加入社群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好的開始 才是投資成功的一半 - 儲蓄保險王

光是30到31元的價差,匯率波動就有3%的幅度。

假設保單的報酬率才不過3%多一些,

一旦產生同額的匯損,等於7年的投資完全白費了。

正解: 3%是年化利率,

7年最少也有21%的總報酬率,

匯率虧損3%還是賺錢的,

居然這樣稱作7年的投資完全白費了,

偽專家的程度真是連小學生都不如

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也該還投資型保單一個公道吧?

儲蓄為投資之母

錯誤的投資還不如儲蓄

錯誤的投資比通膨更可怕

別傻到聽偽專家的建議

還投資型保單一個公道

真的就成功一半了
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對儲蓄險的偏見(續)

4000萬放在銀行定存?

除了健保稅以外,還要扣多少所得稅? 遺產稅?

儲蓄險vs定存IRR大PK: 絕對利差與相對利差

儲蓄險相對利差勝定存最多6x%

而且還是以降息後

目前已經不存在的1.58%定存利率比較

4000萬放定存的話,損失掉多少潛在獲利?

相信若是白手起家,自己辛苦賺到這4000萬的人

不會允許自己這麼多錢放在定存這種無效率

還要被扣健保稅,所得稅,遺產稅的工具

好不容易講對一件事,

就是該自己動手算,

才不會被”偽”專家誤導

李雪雯/好的開始 才是投資成功的一半

2015-05-21 17:38:55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

 

「我是有錢人」迷思465

如果要進行讀者提問的統計,「某某商品到底可不可以購買」恐怕會是榮登榜首的重要問題。其中,前面的「商品」或「標的」可能有非常多種,但後面的「可不可以買」則是必問的問句。

當然,現在的理財大眾早就已經因為過去的虧損連連案例,而變得警覺性很高。然而筆者常遇到的情況是:警覺性高卻不一定代表有正確的分析與判斷能力。所以,他們會問遍所有可以問到的人,但卻無法累積出正確的邏輯分析與判斷技巧。

相關問題被問久了,從民眾詢問的比率,其實可以看出「哪一檔投資標的或商品,是街坊間最熱銷的」?而且被問到的對象,如果不是最近才剛推出的,就應該是賣了許久,但民眾被嚴重套牢的標的。

關於前者,民眾會問的最大目的,就是「心裡覺得很想購買或投資」,只是擔心萬一這個商品的實際內涵,並不如業務員所說的那麼「神奇」,所以想透過更多的人,幫他的購買行為「背書」一下。

至於後者,則多半是買到了虧損的標的,而且在下跌期間,因為業務員不斷信心喊話而沒賣;之後由於虧損越來越多,本金的折損嚴重超過所能容忍的限度,投資人普遍採取的做法就是「放著不管」,且坐等並期望它也許有一天能夠「自動解套」。而投資人不斷提問的最大用意,只不過是想要「加碼攤平」,讓過去的虧損能夠大幅減少而已。

事實上,要讓投資人避免落入後者的虧損深淵,前一階段的把關工作就非常重要。假設投資人能夠在前面審核的階段做好篩選,會出現後面虧損到無以承受結果的局面,應該是「少之又少」的。

只不過,筆者觀察到虧損連連的投資人,常常就是在最前端的決策失誤,沒有做好全盤的獲利機率與虧損風險的評估。而在「沒有好的開始」之下,投資虧損似乎就是運氣不佳投資人的唯一結局。

但是,這種結果並非完全無法避免。筆者向來的建議,首先就是「先不要管獲利有多少」,而應該優先列出「可能的風險」,以及在最差的情況下,自己到底能不能接受?

例如前幾天走在路上,遇到一位許久不見的老朋友。他遇到我的第一句話,就是詢問銀行理專向他推薦的澳幣保單可否購買?他言之鑿鑿地複誦理專的說詞:就算澳幣貶值,但某某人的保單在到期後,完全沒有任何虧損,還都是賺錢。

當筆者告訴他:澳幣保單的計價單位是澳幣,也就是說,購買與到期時所領的幣別都是澳幣,當然看不出虧損的狀態。但如果不住在澳洲,不用這筆錢且一定會換回台幣,就會面臨匯兌上的風險。

且就算不看澳幣未來的走勢,單以央行總裁管控甚嚴、匯率波動很低的台幣為例,光是30到31元的價差,匯率波動就有3%的幅度。假設保單的報酬率才不過3%多一些,一旦產生同額的匯損,等於7年的投資完全白費了。更何況中途要用錢時,保戶連過去所繳保費都拿不回來。

筆者認為,在以上的思考與分析之下,未來不管這位朋友會不會決定購買,但至少他已經將這筆投資裡,所有的優勢與劣勢都思考清楚,也很了解在這盤投資棋局中,自己到底有多少「可用」的籌碼與資源,以及獲利與虧損的可能?

未來就算當事人面臨「行情或結局不如預期」的情況,也能在「預先了解退路有多少」之下,快速做出「認賠殺出」的動作,並且讓虧損的金額不至於無限制地放大。

另一個能夠促成「好的開始,就是投資成功的一半」的方法,就是「親自動手算算看」。在此,請容許筆者再舉一個保單的例子來進行解說。因為保單未來「依條款」能領多少錢,都早已清楚地寫在保單條款之上,且會「分毫不差」,不像其他股票或基金等投資,當事人未來到底能有多少收益,完全只能靠運氣及假設。

就以11日才新推出的某壽險公司,號稱「月退神器」的保單為例吧。這張利率變動型保單標榜第2年度起,每月即可領取當時總保險金額1.5%的生存保險金,且保單屆滿6年後,就能用現金方式領回增值回饋分享金。

該公司表示,過去生存保險金按年給付,但這張新保單計讓保戶「每月」領取生存金,相當於每月可領月退俸,活越久領越多,幫自己創造了一個「源源不絕」的退休帳戶。

但是,這張保單真的有這麼好嗎?由於這張保單的繳費年期只有2年,實際以準備在65歲退休的男性為例,兩年繳年繳保費是374萬多元;假設月領要6萬元,64歲者年繳保費1874萬多元,兩年下來總繳近4000萬元。

假設把這4000萬元,以目前銀行年存款利息1.3%為準,每月領6萬元,當事人到104歲時,也還剩下2700多萬元,差不多等於保險公司承諾在保戶104歲時,所給付的祝壽保險金金額。也就是說,自己準備一筆近4000萬元的退休金,並放在銀行生利息,完全不輸給購買這張保單。

當然,許多業務員就會這麼說嘍,首先,買保險可有身故或全殘保障;且身故保險金可以不列入個人遺產中節稅;再者,買保險不用像銀行定存利息一樣,再扣一筆「健保補充保費」。

但這樣是有許多問題的,因為首先,保險是為了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候,為了避免沒有謀生能力的家人生活無靠,而預先做好風險移轉的準備。所以,對於已經退休,完全沒有任何家庭責任可言的人,到底需要多少壽險保障呢?這完全與購買保險的精神背道而馳。

其次從節遺產稅的角度而言,雖然保險理賠金不用計入當事人的遺產中計算。但以目前遺產稅的各項免稅額與扣除額(2014年後適用)來看,就算當事人上無父母,下無小孩,只有一位配偶,單是免稅額1200萬元,加上配偶扣除額493萬元,以及喪葬費扣除額123萬元,總共就有1816萬元。

更何況遺產稅稅率早已經從原本最高的50%,降到極低的10%了,再加上以節稅效率來說,還有更多比保險更好的各種工具及方法,當事人有「必要」且「非得要」買保單來節稅嗎?

再者以「補充保費為例」,近4000萬元保費若存在銀行定存,假設年利率是1.4%,一年利息收入是56萬元,年繳健保補充保費也不過是1萬元左右,每月連千元都不到。這對一個月領6萬元的退休族來說,有任何的負擔沉重嗎?

以上的舉例就是為了向廣大的讀者與民眾了解:凡事不自己主動了解或動手計算,永遠就會被金融機構及業務員唬得一楞一楞的。且更重要的是:這將誤導自己走向一盤「一點都不神」,且可能「沒啥任何意義」的買賣。最終,也不過是成就了業務員一人的高佣金收入而已。



加入好友
加入社群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好的開始 才是投資成功的一半 - 儲蓄保險王

儲蓄保險王

儲蓄險是板主最喜愛的儲蓄工具,最喜愛的投資理財工具則是ETF,最喜愛的省錢工具則是信用卡

You may also like..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