絕非轉載原文,紅字是版主看法
法意保險研究部,算錯年單利
版主就寫了 年單利沒你想的這麼簡單
怪老子含保障部分也要一起算進去儲蓄險IRR
卻少了”淨”危險保額的觀念
版主就寫了 淨危險保額的定義
而李女士卻讓版主寫了一整個系列的
還為李女士將部落格改名為
踢爆黑心貨“與偽專家”
而且不只版主一人,
其他人也指出李女士多所錯誤,
若這麼多人都要貶低李女士,
不知道究竟是誰有問題?
也不用說別人貶低李女士了,
自己的文章就後篇打前篇
印證自己的謬誤
李雪雯/貶低他人,並不代表自己就一定能成功!
2016-03-17 16:38:09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
「我是有錢人」迷思494
乍看標題,也許讀者會以為筆者的專欄文章「改變了方向」。實則不然,只是有感而發。因為最近有位好朋友向筆者吐苦水,說職場原本相處和諧的同事,最近都對她心存敵意。
同事不但頻頻挖她客戶的牆腳,開會報告時,也常語中帶刺地進行批評。最後,筆者只能勸她:「越是經濟不景氣之下,好的客戶當然大家都要搶。但是,別人搶不搶得走,就要看妳的本事與努力開發新客戶嘍」。
話說這種「貶低他人」的手法,不見得只出現在工作職場當中,也常發生在金融投資理財市場裡的各種行銷話術。舉例來說,一般民眾應該很熟悉以下的銷售話術:保險不買終身型,年紀大了(例如70歲)以後的保障就沒了;或是「共同基金根本是個很差的投資工具,因為它的手續費高,且不保證能讓投資人獲利」;又或是「買(大學學區附近)套房出租(或買高股息股票)以賺取固定租金收益(或固定的配息),絕對比投資股票或基金更佳的投資工具」…
仔細針對這些文章進行抽絲剝繭,就可以發現發言者通常會在以上的「結論」中,偷渡一些「自己想賣的商品」,且更重要的是:讀者也真的會因為「覺得很有道理」而「真的買單」。
高費用率的共同基金根本是很差的投資工具,
因為他手續費很高,
且長期報酬率幾乎都落於指數之下
業務員不想賣你的好保單就是這種 (躉繳儲蓄險)
因為對保戶太有利, 期滿100%勝定存
對業務員則佣金率太低
讀者針對這些文章進行抽絲剝繭,
就可以發現言者絕非相關從業人員
才會建議這種沒賺頭,真正對投資人有利的商品
讀者若是覺得很有道理而買單,
只是對自己有利,
言者完全賺不到任何利益
連辛苦的業務員也只能
勉強賺點蠅頭小利
但是,以上這些話中未說的部分包括:70歲以後的保障當然也重要,但是,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活到那麼歲數?或是:現在都過不下去、連吃飯或小孩教育都成問題了,還去想70歲以後的人生?
關於共同基金的問題,手續費高低與否,固然與績效表現「八竿子沒關係」(舉例來說,如果手續費高,但操作獲利也高,績效表現當然也可以「很亮麗」),但也絕對不能說ETF就一定優於「由基金經理人代操的共同基金」。因為,單單是ETF,簡單來分就有所謂的「主動式」與「被動式」,各個績效也都不一樣。
還在談些”荒謬的”ETF?
真有得到精髓的讀者,
都知道ETF指的是
大範圍,低費用率,低週轉率,市值加權,被動型指數ETF
還來主動式ETF?
只不過是”偽”專家在斷章取義
手續費高低跟績效表現「八竿子沒關係」
真的只有”偽”專家說得出這種昧於事實的狗屁
所以抽菸,酗酒,熬夜等不良習慣,
也跟健康與壽命沒關係?
不論從長期績效,被清算機率來看,
費用率都跟績效非常有關係
“偽”專家不肯從大數統計的科學與事實論述
卻要談操作基金?
這麼會操作股票或基金的經理人
為何長期報酬率幾乎都落於指數之下?
還是專長其實不在選股,選基金,
在於剝削投資人的獲利?
投資人的遊艇在哪裡?
整體投資人主動操作基金的績效,
事實也是落後長期持有該基金
高費用率卻勝指數,只有以下幾個原因,
1. 運氣好
2. 讓投資人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,
拿投資人託付的錢來賭博
請注意以上兩點沒有
“選股能力”,”財富智商”……諸如此類
再加上ETF原本的設計,就是「跟著指數走」,當大盤下跌時,就算單一ETF的表現「優於大盤」,卻也不保證投資人的收益,一定就是「正值」。更何況,ETF種類百百種,如果沒有選對「適合自己」的標的,其結果不也是「一樣賠」?
指數ETF賠,
高費用率基金的平均績效必定賠更多
這樣叫做一樣賠?
這麼害怕賠錢的話,
高費用率基金讓你賠錢的機率更高
絕對不是明智的好選擇
這麼害怕賠錢的話,
持有滿期的儲蓄險保證不會賠
乾脆就別投資了
再以「買套房出租」為例,撇開少子化因素所造成的未來市場供需有可能失衡,現在套房的高報酬率,也不代表隨著歲月在房子身上所刻下的皺紋日增,未來學區套房的投報率,還能一如全新裝潢標的一樣「始終如一」(例如全新的套房租金報酬率是6%,10或20年之後,能然能維持在6%而不變嗎)?
儘管不同的金融投資理財工具或商品,都有不同的風險偏好與操作技巧。但在筆者的思考邏輯中,不管是哪種商品,只要能為投資人「賺到錢」的,理論上全都可以歸類為「好的投資商品」。
完全無法認同,某一年指數漲了20%
高費用率基金”只”漲了12%
是讓投資人”少賺”了8%
難道投資人付的1.5%經理人費,
不是寄望經理人可以擊敗指數?
投資人可以阿Q到這種程度?
只要能為投資人「賺到錢」的,
理論上全都可以歸類為「好的投資商品」。
那真正能為投資人帶來
超過40%相對利差賺得到錢的儲蓄險
為何”偽”專家一張都找不到?
破解澳幣保單3大銷售話術+版主破解對儲蓄險的偏見_150608更新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對儲蓄險的偏見(續)_151027更新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對儲蓄險的偏見(續2) & 伯格:夠了!
只不過,想要讓投資工具要能成為「好的商品」,其前提應該要符合以下四大重點,不但稱得上「實致名歸」,也才能讓投資決策有個「happy ending」。
首先,就是「人」。更簡單來說,就是要看這個人的「風險偏好」。如果是個性保守的投資人,你要他去投資期貨、選擇權或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,只需市場上的一個小小震盪,大概就可以把他嚇到健康出問題。
其次的重點,則與「財富智商」有關。但這裡包括了:懂得正確收集投資相關資訊,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與分析。假設投資人平日工作繁忙,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閱讀財經相關的專業知識,也沒辦法時時掌握市場訊息的脈動,且對相關經濟、金融問題既不感興趣,又沒有足夠的判斷力,預測金融市場的走勢,老實說,他能投資的標的,就只有大大局限在少數的商品之中了。
專家?專門害人家?李雪雯/投資沒有該不該,只有「看個人能力!」
大概不只綠角,
連伯格,巴菲特的「財富智商」
都不如偽專家這麼厲害
能夠預測市場的走勢
再來是看「時間」。以推薦商品為例,必須看投資人是要長期投資?或者只是「搶短線」。就以最近因為各國實施負利率政策影響,造成全球游資擠往已經跌深的大宗商品為例,由於大宗商品現階段只能以近來大宗商品與黃金價格的大漲為例,之所以幅度驚人,最主要是受到「游資想要獲得較高獲利」與「跌深反彈」的影響。正因為如此,不敢直接投資期貨的投資人,除了短現搶反彈相關企業或是ETF之外,目前根本不宜考慮進場長期投資這回事。
最後則是看「金流」,也就是投資人的「財富多寡」與「資金來源」。舉例來說,如果投資人的資本不多、又不是扣除固定開銷及儲蓄的閒置資金,投資報酬率絕對不會是「首要考量」,而就只能選擇風險較低、必須是「不論何時都可100%保本」的標的了。
有訪客問版主,其他保單也不錯啊,
為何總是推薦這張
因為在眾多躉繳10萬以上的保單中,
這張就是獨樹一格,僅此一家,別無分號的
一萬元新台幣門檻
就是專門要打臉”偽”專家所說
“要非常有錢才夠資格買儲蓄險”
假如連這樣的門檻還有需要
「不論何時都可100%保本」的標的
相關連結:
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ammer0925
吃虧
target=”_blank”>平民保險王
target=”_blank”>小資保險王
target=”_blank”>聰明買保險
target=”_blank”>汽車事故.保險.理賠.維修.訴訟處理:
target=”_blank”>隨車放一本 時刻保平安!
201503″ target=”_blank”>保險業務員不告訴你的50件事
點此免費註冊:
http://tw.gigacircle.com/makemoney.html?r=71890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