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與其擔心,不如及早做好準備!

加入好友
加入社群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與其擔心,不如及早做好準備! - 儲蓄保險王

並非轉載原文,

紅字是版主意見

到最底下都有

李雪雯/與其擔心,不如及早做好準備!

2016-02-04 16:19:40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

2月1日一則外電報導表示,國際油價暴跌對於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來說,已經造成了不少傷害,例如政府的稅收因此減少,沙國被迫得刪減政府支出,同時在低油價下繼續增產來維持收益。

此外,儘管沙國的外匯存底還算充沛,但是根據《CNBC》所做的預估,假設油價維持在 40 美元的價位,而沙國仍然不願進一步降低政府支出的話,最快在2018年時,沙國就會面臨破產的困境。

撇開這樣的預測是否成真,但這樣的新聞卻給許多民眾更深一層「必須及早規劃,並且將其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」的省思。特別是又逢中國人所謂的農曆新、舊年交接之際,關於投資理財的規劃與準備,都是想讓自己的未來「財富自由」的人,切不可少的一道手續。以下,是筆者綜合最近及未來可能的趨勢與一些專家的看法,提供一些方向給讀者們參考:

一、工作上-時時盤點自己的競爭力,並且準備好投入未來有前景的產業。首先,眾多有工作的上班族們要問問自己:當老闆不需要你(妳)時,自己到底還能不能找到另一份收入不差的工作?因為固定的收入,是個人及家庭財務的最大依賴來源。一旦收入中斷,個人及整個家庭的財務就將發生問題。

當然,個人競爭力有可能因為市場的變化而下降。但如果能隨時盤點與加強自己的實力,才有可能不用擔心失業、被搶走飯碗的下場。因此,目前可以繼續從事的行業,必須與未來市場趨勢密切配合。

舉例來說,如果讀者所從事的,會因為台灣整體競爭力衰退、嚴重受到少子化影響的產業,假設自己無法拼搏到該產業中的佼佼者,恐怕也只有「趁早改行」為上。

只不過,在就業市場恐怕是「越來越冷」、(特別是過了30歲之後的族群)失業後找工作將越來越難之下,就算要換工作、轉業或考試,也最好都別太「意氣用事」地「先辭再說」了。

二、投資上-要徹底了解每一筆投資的賺賠情形,並且做出正確的因應。如果虧損多於賺錢,投資人還真的不如將其「停損、贖回」,特別是採取槓桿(信用交易)方式的投資,就算目前市場利率都不高,但都是最該被優先「處理(停損)」掉的標的之一。

在投資方面,由於國內、外許多專家,都已不斷對今(2016)年的投資環境,提出了「小心、小心、再小心」的警訊,一般大眾在「沒有最低價,只有更低價」的前景之下,別說「搶反彈獲利」的機會不高,在投資決策上更宜「保守以對」,特別是在「看不清楚行情」之前,最好提高「現金」的持有比重。

特別是以近來歐、日都頻頻採取「負利率」的做法來看,更突顯出對市場投資趨勢精明不已的金融機構,都聞嗅不出任何可以或值得投資的項目之際,一般對市場走勢掌握更為落後的民眾,恐怕也沒有更多及更好的「投資機會」才是。

需要作”停損”這種動作,

就表示根本選錯投資工具,

(究竟要投資還是投機?)

例如:槓桿,反向,單一個股,

乃至高費用率基金

持有越長,擊敗指數的機率就越低

被清算的機率越高

(你的基金撐得到微笑曲線的另一端嗎?)

投資人若是持有

大範圍低費用率的指數化工具

(VTI,VEA,VWO)

根本就不用作什麼停損的動作

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

就提到這樣的觀念,

SP500指數長期報酬率約年化10%

但落在10%附近的機率反而是低的

而是呈現類似-10%,隔年33.4%

(1*0.9*1.334=1.2,年化報酬10%)

這種大起大落,大幅偏離均值的走勢

長期來看,才得到年化10%的報酬率

“偽”專家不教投資人選對投資工具

還在低檔”停損”?

停損?止盈?傻傻分不清楚,

有這種”偽”專家推波助瀾,

無怪乎投資人報酬率

遠遜於長期持有指數化投資工具

柏格談共同基金(P308),也有提到類似的觀念
觀眾席的代價:
大家都很清楚退出市場會降低風險,
比較不知道退出市場的機會成本可能很高,
股價在短期內,通常有漲有跌,
而且漲跌經常在大家最意料不到的時候出現,
如果你退場觀望,錯失市場意外大漲的風險很高,
你也不大可能正好在跌勢開始時退出市場,
至少不能一貫如此精準
例如,到1992年12/31為止的十年內,
股票的年度報酬率為16.2%,
然而只要你在市場表現最好的四個月裡退出市場,
你的平均年度報酬就會降到11.3%,
因此如果你運氣不佳,錯過了120個月中的這四個月
(退出市場的時間只占3%),
你的總報酬率只有191%,
但是,如果你買進長抱整個十年期間,
你的總報酬率就高達348%,
觀眾席經常是很貴的

三、風險上-因為不論收入或投資,都有極大的不確定風險,代表小資產族群沒有太多從容應付的能力,所以,更充足的風險規劃絕對是必要的。

當然,這裡指的風險有三種,一種是「投資」上的風險;另一種則是「人身財產」上的風險;第三種,當然也包括因為大環境不景氣下,會有可能因為失業、減薪,而造成收入減少的風險。甚至,也也有可能是為了多賺一些錢而採取的兼差方式,進一步增加了人身財產的風險…。

有關風險的管理,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商品就是保險。但筆者強烈建議讀者,在未來可能風險增加之下,應該優先選擇的是「低保費、高保障」的保障型險種,而不是時下民眾愛買的儲蓄險。

儘管儲蓄險的年化報酬率可能高於銀行定存,再加上保費具有「有去有回」的特定,但是,筆者卻完全不建議現階段的民眾,用儲蓄險來「保障及儲蓄」兼顧。

其理由有三,其一是「這種保單的保障極低,無法在目前的大環境下,發揮『以小搏大』的槓桿效果」;其次是「它的保費很高,因此讓保戶『保障買得不夠』」。

最後是這種儲蓄險的「保本+保息」前提,必須是「持有到期」。也就是說,如果保戶因為臨時急需用錢而提早贖回,則可能連「保本」的目的都無法達成,更不用說它能同時提供保戶「保障、儲蓄及做為生活緊急預備金」的功能。

儲蓄險不跟其他類似的工具比較,

例如:定存,債券,債券ETF

反而一直跟保障型商品比較,

“偽”專家真的很愛懶叫比雞腿

保障東,保障西的

這些保障型商品可以保障

“活太久”的風險嗎?

不過終於提到

“儲蓄險的年化報酬率可能高於銀行定存”

不然以前舉1000個例子,

1000種儲蓄險都輸定存,

真是不禁令人懷疑,

是否識字不多,

連”躉繳”兩個字都不認識

“偽”專家所提:

「保本+保息」前提,必須是「持有到期」

這種謬誤倒是錯得始終如一,

六年期養老險就很常見三年保本,

並非持有期滿(六年)才能保本

版上常用來舉例的

富邦人壽金享利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(SAK)

更只要兩年就保本

但儲蓄險保戶都是以持有期滿為目標,

也才顯儲蓄險優勢,

真的五年都負報酬,也不見得介意

“偽”專家就順勢”妖魔化”或”汙名化”

儲蓄險必須期滿保本

一堆被清算的高費用率基金,

即使十年都不見得能保本,

還很高的機率被清算賠很多

卻妖魔化兩年就保本的儲蓄險?

小心無所不在的生存者誤差

拉個10年的報酬率

“生存下來的”主動型基金

還鮮少擊敗指數

那些活不到10年就被清算的基金

究竟給投資人怎樣的報酬率?

投資人有保本嗎?

總開銷比例跟未來被清算機率

如此地強相關

投資人重視成本還是「劃錯重點」?

為什麼特別愛用這張SAK舉例呢?

“偽”專家自己知識不足,

就說小資族不適合用儲蓄險理財,

而SAK門檻僅一萬元新台幣

連小資族都能用儲蓄險理財

一萬元的門檻+兩年保本

還有需要討論兩年內的輸定存

請移駕此處尋找您所需要的服務

連小學生都知道,定存流動性極高

可以當作緊急備用金,

但”偽”專家永遠不會懂

“滿期”儲蓄險也是有流動性的,

SAK兩年就保本,

三年IRR已經列入密碼題中

持有滿2~3年的SAK有沒有流動性?

能不能當緊急備用金?

倒是偽專家自己說

也該還投資型保單一個公道吧?

短短五年就虧掉150%附加費用的投資型保單,

請問流動性何在?

該還給-150%的投資型保單一個公道

一年-4%,兩年就保本的

儲蓄險卻完全不值得考慮?

四、消費上-沒有生利或有積極意義的花費,都該儘可能戒掉,不論在「消費它」時,能帶給讀者們怎樣的愉悅感?特別是一般人常會因為價格便宜,而落入的「拋棄式消費」誤區。還有,就是要確實分辨及選擇高性價比(C/P值)的商品。以「拋棄式消費」為例,根據Council for Textile Recycling的資料顯示,人們購買便宜衣物的習慣已經成癮,造成每年大約有85%的衣物或衣料,是被丟到垃垃場裡,而不是真正被穿在身上,並且造成平均每人31.5公斤的垃圾量。

而媒體的報導也指出,自2013年起,時尚業已經成為僅次於石化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源。因為紡織業除了需要大量使用電力之外,印染所消耗的水量也相當驚人。此外,還有伴隨而來的環境污染(印染水的隨便傾倒)與低薪資的壓榨勞工。

就算讀者的「心願」沒有「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」那麼遠大,但衣物減量最直接的好處就是「減少金錢的浪費」,並且替自己或家庭的財務收支,多攢出一點點盈餘。更何況,這種「拋棄式消費」不只存在於紡織業,也廣泛存在於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。

另外在「高C/P值」商品部分,老實說,現在的廠商及業者都很精明,完全知道該如何順著「喜歡計算性價比的客戶」來生產、製造並推銷商品。這是因為大多數民眾在計算性價比時,都只是很簡略地把價格,除以容量或重量等(以保險為例,多半是保費除以「每單位給付金額」)數字所得出來的資料,當做評比的對象。

然而,像這種「不看內容物」的消費模式,卻非常容易讓廣大民眾,落入了「看起來是挑到了『物美價廉』的商品,但實際上卻可能是買到了『價廉但物不美』物品」的結果。

因為真正聰明且精明的(金融)消費大眾,「看的絕對不只是表面上的「C/P值」數字高低而已,更該要睜大眼睛看清楚「內容物」裡,到底有啥「沒有告訴消費者的玄機」存在?

五、健康上-有健康的身體,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花費,也更不需要買「只能假裝讓自己安心,但使用率與槓桿效果也極低的健康險」。因為首先,已經實施的藥廠PICS制度,以及即將「全面實施」的DRGs制度,都會對民眾的身體健康與荷包,產生嚴重的影響。

簡單來說,所謂DRGs(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)就是「同病同酬、包裹給付」的概念。也就是未來住院民眾所患疾病,如果被歸在「同一關聯群(例如心肌梗塞)」之中,不論醫院治療時多麼花費醫護時間或醫材,全民健保的給付金額都是一樣的。

根據醫界人士的說法,在DRGs全面實施之後,一身多病的複雜患者,很有可能因為「不符醫院的成本」而被視為「賠錢貨」,並且可能在健保給付已經花光,但病人還未真正康復之前,就被要求提早出院,成為各醫院都不願意收治的「人球」。

但由於DRGs只在「住院」部分實施,並不在門診中設限。因此,未來各醫院可能採取的因應方式可能包括:鼓勵病患以「非健保身份」住院,或是增加自費藥品、醫材,甚至是將住院手術改為門診手術進行。只是,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情形,最後的結果都是「民眾醫藥費用增加」。

其實,不只是DRGs制度的全面實施,會造成民眾的醫療花費大增,之前未如DRGs制度這麼受到醫界及全國注目的藥廠PIC/S(國際藥品稽查協約組織)認證制度,早就因為藥廠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,不是某些藥品或醫材因為有些藥廠的停業而「無貨可賣」,就是相關售價的大幅提高。

李雪雯/「實支實付型保單副本理賠將取消」根本就是引誘保戶上當的假議題!

李雪雯/「雙實支」與「三實支」其實是「假議題」?

李雪雯/「實支實付型保單副本理賠將取消」根本就是引誘保戶上當的假議題!(續)

李雪雯/你買的是「純」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嗎?

DRGs這麼有可能實施,

“偽”專家還妖魔化”多”實支實付的規劃?

“雙”實支是基本,

“三”以上的實支更好

版主自己就有”三”實支實付

因為根據PIC/S的規定,藥廠買進每批原料都須逐桶檢驗,癌症藥等具細胞毒性的藥品更須獨立廠房生產,且上市藥品每年要逐項抽驗;因為所要求的原料品質、安全、藥效規格都比GMP高,2015年強制上路時,報載最高峰曾有逾3成1藥廠被迫停產。而衛福部的食藥署則指出,2014年底新認證制度強制上路前,就有高達47家藥廠因無法通過認證停產。

以上這兩大制度,不管是醫界或是藥廠,是否會造成「全面性的受害」尚未可知。因為「殺頭的生意沒人做」,這兩種制度實施下去,儘管會逼使醫師及藥廠「選擇退出」市場,但至少也不能算是「受害」。

然而對廣大的民眾來說,絕對是100%的最大受害者。因為他們不但要面臨可能為人球的風險、承受更高的醫療價格與相對較低的醫藥品質,更有可能花了大錢、買了一堆業務員推薦的住院醫療險,其結果,是一毛錢也沒理賠。

與其如此,筆者只能建議讀者:只求將自己的健康照顧及維持得當。因為唯有少生病、少吃藥及少看醫師,既省下高昂且不見得能獲得理賠的醫療險保費,更少了相關的醫療費支出。

經過了去年一整年,也許很多人都有「日子一天難過一天」的感嘆。然而,與其如此,不如及早規劃並做好準備,才能夠保持心情愉快地面對每一項挑戰。筆者期望各位讀者們,都能在來年結束之際「豐收滿滿」!

相關連結:

John Bogle (指數型基金創辦人):

 柏格談共同基金

柏格常贏之道

買對基金賺大錢

共同基金必勝法則<十年典藏版>(上)

共同基金必勝法則<十年典藏版>(下)

夠了:回到理財初衷,跳出金錢困局

威廉.伯恩斯坦 (William Bernstein):

智慧型資產配置

投資金律:建立獲利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四個關卡

投資人宣言:教你如何建構一生受用的投資計畫



加入好友
加入社群
專家?專門害人家? 李雪雯/與其擔心,不如及早做好準備! - 儲蓄保險王

儲蓄保險王

儲蓄險是板主最喜愛的儲蓄工具,最喜愛的投資理財工具則是ETF,最喜愛的省錢工具則是信用卡

You may also like..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