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其實沒講錯什麼,
只是顯得有點自打嘴巴
投資理財或者保險都一定要以
現在的狀況與利率為準
如果保戶已經做了「日額+實支」的組合,
且保額也符合自己的需要,幾乎可以說已經將住院的兩種費用風險
(「日額」適用於保戶純住院、沒有進行手術或其他雜費開銷;
「實支」則適用於保戶住院沒多少天,
但單次醫療花費高於「日額」所領取的金額)都照顧到了。
李雪雯/「實支實付型保單副本理賠將取消」根本就是引誘保戶上當的假議題!
在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健保制度的改變下,
住院天數越來越短,
日額型醫療險也越來越無用武之地,
聰明的保戶,早就用”雙”實支實付
取代古早落伍的實支+日額
所以雙實支是假議題?
副本理賠將取消是假議題?
實支+日額是活在過去?
還是真正放眼未來?
特別以用儲蓄險存退休金為例,如果讀者仔細深究這些保單的組成,
其實具有以下兩大特徵:首先是購買時間,至少都十幾、二十年以上;
其次,也正因為購買年代久遠,所以,這些保單的預定利率都很高,
至少都有6%、7%,甚至8%以上
(附註:保單預定利率雖不完全等於年複利報酬率,
但以預定利率6%換算下來,IRR應該也有4%以上的水準)。
李女士似乎對儲蓄險頗有怨念,
IRR是可以計算的,不是看預定利率幾趴
IRR就”應該”幾趴以上,
解約金IRR
10年: -2.702%
20年: 2.037%
30年: 3.281%
40年: 3.735%
23年以前的保單,其實IRR並沒有特別漂亮
要持有30年以上也太久了,
還10年負報酬,流動性風險極高,
就算舊保單現在還買得到,
若以儲蓄的觀點來看,仍要考慮再三,
現在也還有很多六年IRR>2%的保單,
且不用承擔10年負利率
保單百百種,舊保單IRR 4%以上當然也不無可能,
但精準算過才知道,並沒有所謂的”應該”
2015/8/7資料,
3年單利1.08% (比台幣定存還低)
5年單利1.59% (跟台幣定存差不多)
7年單利1.93% (比台幣儲蓄險還低)
30年單利2.83%
(美金儲蓄險7年IRR>3%,更勝30年美國政府債券)
美國政府債券尚未計算來回兩次的匯費,以及手續費,
計入投資費用後,報酬率就更低
(美金儲蓄險透過合作銀行匯款,免匯費,
7年IRR>3%已經扣除所有費用)
連殖利率跟台幣定存差不多的美國政府公債都出來了
這個建議是活在過去? 還是真正放眼未來?
美國政府公債都能規劃,
我還真看不出來儲蓄險有何不可?
市場利率跟過去比起來確實變化極大,
但不變的是變額萬能壽險依然收取
約150%高昂的附加費用
金管會新規定變額萬能壽險
附加費用不得超過150%,
保險公司藉由降低保額/基本保費倍數
趴數降低,實際上同保額卻收取更多附加費用
一樣是昂貴的投資工具,
投資環境變化這麼多
不變的道理是投資人應該要注意費用,
低費用率的投資的投資工具
每年都幫投資人省下2%的費用,
就是讓投資人多賺2%/年
跟投資人用高深華麗的技術分析,因此超越指數2%
這2%並沒有不同,
而前者顯然安穩可靠得多
二、財富智商。這裡所指的財富智商,
並不是只有基本的財經知識而已,
還包括了所有有助於行情判斷的知識與技能,
像是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。如此一來,
才能有助投資人在對的時間,
買到具有上漲潛力的標的,
並且順利躲開可能的下檔風險。
其實早有明證基金經理人的選股績效
只是憑運氣的大風吹遊戲,
絕對不值得投資人付出總開銷比例>2%,
請經理人幫您賭博,
The more you paied, the less you get.
這篇文章終於也講投資結果係於個人的「機運」,
打臉自己先前所講的「看個人能力」,
投資本來就參雜運氣的成分,
但是低費用率的投資工具,
雙倍您獲利的機會
一般人面臨「選對標的上天堂、選錯標地下地獄」
天差地別的投資結果,則幾乎完全繫於個人的「機運」,
反倒跟個人的「專業選標的或行情預測能力好壞」沒有太大關係。
延伸閱讀:
TD ameritrade的免佣ETF (續2,REITS)
TD ameritrade的免佣ETF (續4,新興市場債)
李雪雯/你的投資理財是活在過去?還是真正放眼未來?
2015-10-08 17:48:35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
「我是有錢人」迷思479
示意圖。ingimage資料圖。
相信所有投資過基金的人,都應該對這句投資警語-
「過去之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的保證,基金有賺有賠,
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…印象深刻;
也同樣對於「18趴優惠定存」的荒謬而覺得「非常不公平」。
然而,圍繞在投資理財大眾身邊的許多案例,
卻常常讓民眾刻意忽視這個警訊與類似的荒謬。
為什麼?這得先從最近不少媒體,
都陸續報導了有關投資理財成功案例開始談起。
綜合這些案例的問題,其實都顯示出現今與未來投資理財市場
「時不我予」的悲哀。為什麼這麼說?例如最近不乏
「重複投資某一類標的,或是用了某個財務計算軟體,
就可以因為快速累積財富而提早退休」的案例。
特別以用儲蓄險存退休金為例,如果讀者仔細深究這些保單的組成,
其實具有以下兩大特徵:首先是購買時間,至少都十幾、二十年以上;
其次,也正因為購買年代久遠,所以,這些保單的預定利率都很高,
至少都有6%、7%,甚至8%以上
(附註:保單預定利率雖不完全等於年複利報酬率,
但以預定利率6%換算下來,IRR應該也有4%以上的水準)。
但不管是透過保單(全都是儲蓄險),或是透過股票、
基金投資來籌措退休金,只要是初步具有投資理財基本概念,
以及算術能力的人,應該都知道:投資報酬的高低,
其實就來自於「本金」、「投報率」與「時間」三大變數。
也就是說,以上三者中,如果有一項特別突出。
之後的投資報酬金額,就得以拉得較高
(當然,投報率至少不能是負數)。
例如賺錢能力強大的超級業務員,只要「每期投入金額」非常高,
就算投報率低、投資時間不長,也能快速累積出驚人財富;
或是時間與投入本金不長或不高,但是透過比現在更高的投報率,
其財富累積效果一樣能讓「現代人」刮目相看。
記得筆者才踏入財經記者這一行沒多久,
剛好就是台灣經濟起飛、資金泛濫到何止「淹腳目」,
根本就可以「淹膝蓋」的地步。
當時出版市場上就有一本號稱銷量無人能敵的財經類書籍-《股票勝經》。
那本書的內容,簡單來說就是「隨時買、隨便買、不要賣」。
而且,靠著這簡單的三句話,就讓這本書在很長的時間,
持續登上財經類暢銷書的排行榜的冠軍。
但是,隨著民國80幾年股票、房地產市場等持續下滑
(簡單來說,就是資金陸續退潮、投資標的逐見增加,
在少數的資金追逐太多標的之下,投資市場當然就「榮景不再」),
且這三句「金科玉律」生鏽之後,
早就沒人再提「隨時買、隨便買、不要賣」這三大原則了。
原因很簡單,此一時也、彼一時也,
投資人所面對的環境早就是「蒼海桑田」了。
筆者之所以特別提這段往事,就是想要提醒:
如果讀者認真,且仔細檢視這三大變數,
就可以發現,關於「時間」,也許每一個人的時間都差不多,
但在「本金」與「投報率」方面,多年前與現在間,
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差異。
這裡所謂的明顯差異是:首先,在連續多年薪資停滯不前,
甚至向後倒退之下,再加上房價、房租持續上漲之下,
一般民眾可供投資的「本金」,
恐怕就與媒體所報導的這些「過往案例」差距甚多。
其次,在全世界市場利率幾乎降到「零」之下,
所有投資報酬率都將不復見之前動輒6%、7%,
甚至10%以上,而只有努力向「零」靠攏;
再者,由於市場波動變大,一般人面臨「選對標的上天堂、選錯標地下地獄」
天差地別的投資結果,則幾乎完全繫於個人的「機運」,
反倒跟個人的「專業選標的或行情預測能力好壞」沒有太大關係。
正由於以上三大明顯差異,也才是筆者為何會再三提醒讀者
「千萬別太相信媒體所報成功案例」的最大關鍵。
更有甚者,筆者想進一步提醒每一位投資理財大眾以下的重要「教訓」:
首先,不要隨便跟著專家,或媒體的所謂「成功故事」而起舞。
因為每一個故事之所以成功,都有其特殊的「時代背景」,
一般大眾如果是盲目複製,恐怕並不能真正賺到同樣成功的財富。
反而只是嚴重擾亂了自己的心思,以及正常、該有的投資步驟,
讓自己因為過於躁進、想要提早退休或是獲得「財富自由」,
而導致財富「只退不進」。
其次,投資人最該重視的,是現在及未來投資理財環境的變化,
以及個人該如何正確因應。而不是照著現有媒體刻意挑選,
且案例多半沒有太大複製效果的案例
(特別是指「投資工具年複利報酬率」這部分),
依樣畫葫蘆地照抄。
也就是說,如果投資大眾在「時間、本金、投報率」這三項,
都無法與舉目所見的過往案例相提並論,非但不能做為學習對象,
更要以更為務實的態度,
以「現在的市場利率」做為假設投報率,
並且重新試算一下可以累積退休金的正確金額。
舉例來說,當「低利率」環境,
已經成為未來不變的事實,
正在替自己進行退休規劃的民眾,
該做的不是照個媒體上的各種
「該準備退休金數字」不斷加碼,
而是應該先從「檢視自己的日常花費」,
並且從「如何降低支出」著手。
如此一來,既能符合未來實際生活所需,
也能夠避免讓自己陷入「退休金永遠不足」的極端焦慮心理中。
再者,所謂的風險管理,雖然可以透過
「避免、移轉、降低、投保」四種方法,
降低當事人的風險,但絕無可能讓風險「完全不發生」。
且正因為退休的風險是一個持續進行,
且常常無法正確掌控的問題。
所以,它應該有「隨時修正」與「方法多樣」的彈性空間。
事實上,有關退休的風險,
不只在於正式退休前的「準備金不足」問題;
實際退休後,仍舊存有不少風險會持續發生。
且很大部分可能並不一定在「財務」上,
而在個人生活態度與身體健康上。
例如在退休前,雖然完全按照既定的規律,
持續投資、累積財富,然而,如果面臨中年失業,
整個退休規劃恐怕就此打亂,
所有計畫都將重新來過;
又例如自覺退休後醫療基金可能不夠用的人,
該做的恐怕不是用更高的投資風險,
讓自己面臨可能「一無所有」的風險,
或是買一大堆同樣投報率不高的保險,來讓自己「心安」,
反而應該努力讓自己身體更健康、更加少花醫療費用才是。
最後筆者衷心希望,每位理財大眾都能透過正確,
且有個人差異化的方法,讓自己達到「雖然不滿意」,
但卻「可以接受」的「財富自由」,
而不是雖便聽信不負責任的專家,利用似是而非的數字遊戲,
以及只存活在過去、完全無法實際應用到未來的行銷詐騙手法,
把自己推向一個更無法預知與掌握的財務風險。
相關連結:
點此免費註冊:
http://tw.gigacircle.com/makemoney.html?r=71890
近期留言